七夕是中國情人節,也是台南府城的七娘媽生日,父母帶著十六歲的小孩來廟裡,感謝七娘媽的保佑順利平安長大,祭拜七娘媽、出鳥母宮後,代表這個小孩已轉大人,這個儀式就是『做十六歲』,傳統由外婆為長孫子女做十六歲,台南開隆宮每年都有舉辦做十六歲的儀式,一年比一年盛大,非常熱鬧。
做十六歲,為臺灣臺南市特有成年禮習俗,台南市中山路上的開隆宮,每年七夕(七娘媽生日)是最熱鬧的祭典─『做十六歲』。
##1…熱鬧地騎馬繞街一圈,宣告已十六歲啦(這個是我自己猜的)
##2..『出鳥母宮』的儀式→男生女生繞圈方向不一樣,男左女右繞三圈,從七娘媽亭、神桌案鑽洞匍匐前進。
以下資料摘自維基百科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D%9C%E5%8D%81%E5%85%AD%E6%AD%B2
做十六歲的起源有多種說法,比較普遍的說法係認為因五條港苦力而發展出來。但亦有部分廟宇襲承泉州舊俗,並與七夕習俗結合。無論如何,由於做十六歲習俗在臺南經過長期演變,已與其他地區16歲成年禮有顯著不同,成為特色文化。
府城做十六歲,起源自府城西外城五條港區的碼頭工人。原來古時府城大西門外水仙宮前有五條港,商行雲集,商業頗盛,來往船隻進出貨物皆由當地五姓家族分 據碼頭,其中不乏有不滿十六歲的童工幫忙搬運,但規定不到成人只能領半薪,所以當地工人家的小孩一到十六歲,即為小孩做十六歲,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、同時證明小孩已經長大且從今以後可以領取大人全額的工資。因此十六歲對這些童工而言特別重要,這不僅是一個代表他們長大的日子,更是正式向親朋宣告,他們將要和大人一樣負起家庭及社會責任的一天。因此,府城的兒童─尤其是童工,到了16歲這一年的七夕,都會由外婆為他做十六歲,宴請親朋好友和工頭一起慶祝,昭告大家子女長大成人,早期台灣家庭較清貧,只有長子長女可以做16歲,現在社會進步,幾乎每個小孩都可以過16歲;同時隨時代演進,做16歲也從家慶變成廟慶,也就是父母親準備好該用的牲禮,帶滿16歲的小孩到廟禮拜七娘媽,感謝七娘母保佑平安長大,同時穿上狀元服或鳳冠霞披,鑽七娘母亭..等儀式,而這些儀式都完成了之後,就正式說明了,從今以後這個兒童,已經長大變成青年了。
做十六歲早期並未有固定儀式,而是隨著家中貧富或行業有所不同。甚至在家中舉行,或是不做的家庭亦不在少數。直至1991年開隆宮才提出一套祭祀程序如下:
1. 祭品舖張 2.祭拜七娘媽 3.出鳥母宮
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,由將滿16歲的未成年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,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,女孩則往右繞三次。(或稱「出婆姐間」、「出鳥母間」)
祭拜時需準備五牲、七碗甜竽、紅龜糕,配 上數朵雞冠花和千日紅,附上兩根帶尾葉的甘蔗才算禮數周全。除了父母幫子女作十六歲外,外婆家還需準備衣服、鞋帽、手錶、項鍊、腳踏車或縫衣機、紅龜粿、雞、鴨等,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(女)做十六歲,並設宴慶祝,此俗近年已不可見。
##3…祭品有水果、香花、狀元帽、金紙及紅龜粿等,現在比較簡單。
##4….祭拜七娘媽
##5..開隆宮前的狀元燈。
##6…狀元亭是一定要拜的。
##7…現場有可愛小朋友表演助陣。
##8..最後手持的七娘媽亭要點火燒化後,做十六歲的儀式就完成了,轉大人後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